文章

AI 创业访谈④丨Flowith,10 个 95 后想把自由思考变成 Agent

作者: 胡侃砍 发布时间: 2025-05-23 18:23 阅读量: 6256 来源: 韶关市
AI 创业访谈④丨Flowith,10 个 95 后想把自由思考变成 Agent



通用 Agent 不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这是《晚点 LatePost》 「AI 创业访谈」系列的第 4 篇。该系列将持续呈现 AI 应用创业者的多样思考与实践。往期文章见文末合集 #AI 创业访谈。

文丨王与桐

编辑丨程曼祺

屏幕上,一群戴墨镜、表情冷峻的黑衣人齐齐转头看向你,他们在召唤用户进入 “Neo” 的世界。



Neo 登录成功页面

这个《骇客帝国》科幻风格的登录界面,来自一款本周一发布的 Agent 产品——Neo。它由成立于 2023 年的 AI 应用公司 flowith 开发。

Neo 是《骇客帝国》男主角的名字,在电影里也有 “The One” 的意思,flowith 希望 “像救世主一样激活 Agent 市场”。

除了延续 flowith 之前就有的画布交互,Neo 带来的新体验是:无限——无限步骤、无限上下文、无限工具。

今天凌晨,大模型公司 Anthropic 发布 Claude 4,模型升级方向之一,就是长期推理——可连续、稳定、不间断地写 7 小时代码。Flowith 团队今早告诉我们,“Calude 的这些提升与 Neo 的 ‘无限’ 设计不谋而合”,他们会尝试用这些进展,增强 Neo 部分模块的体验。



用户使用 Neo 截图:多线程画布交互形式

在 Manus 开启 Agent 热潮后,Neo 一经发布就引起关注:

- 5 月 20 日,flowith 成为 B 站热搜第一、微信指数单日达到 120w;

- 在海外社交平台 X 上,flowith 团队收到了几千条求邀请码的私信;

- 海外科技平台 Superhuman AI newsletter 也在前天提及 Neo。

和 Manus 一样被追捧,也一样引起争议:

- “一个很有趣的探索,但是不好使”;

- “只有 AI 自媒体在讨论 flowith 这个产品”。

Neo 支持用户间分享传播邀请码;老用户会直接升级新功能。好用与否,用户可以直接体验。

搅起波澜的 flowith 是个目前只有 10 人的年轻团队。生于 1996 年的创始人 Derek(倪正民)已是团队里最年长的;另外一位创始人 Zion( 吴熠宸)生于 1998 年;最年轻的成员则是 00 后。

Derek 16 岁时放弃高考,作为特邀讲师和课程设计者筹备清华 XLP(Extreme Learning Process,极限学习)课程。18 岁,他拿到了德国一所大学的 offer,却因氛围 “太躺” 选择退学。后来他全奖前往美国一所文理学院,又因创业中途休学两次。

前往大学之前,Derek 和 Zion 共同创办了科技夏令营 X ACADEMY。 X ACADEMY 如今已有六千多名校友,诞生的创业项目总融资额超过数千万美元。Derek 和 Zion 在疫情低谷时一起拍贺岁短片激励同龄人;还一起策划了裂变测试项目 “后人类职业测试”,单日获得破千万浏览量。

在 4 月,flowith 整个团队—— 10 个人,到云南封闭开发 Neo。攀爬瀑布下的巨石、吃见手青,新体验给他们带来了灵感。

从去年 8 月的 Oracle,到本周发布的 Neo,再到即将发布的更多 Agent,flowith 不执着于某一技术,也不想把自己定义为 Agent 公司。Derek 把 Agent 看作是 “人类的新型工具”,目的是服务 AI 时代的创作范式——“AI 是执行者,人类是指挥者”。

“绝对的技术壁垒很难存在……最后决定谁能赢的还是速度和创新能力。”Derek 说。

他们不是最完备的团队,也不一定走在正解上。但他们有一些可贵的东西:体力、胆量和时间去试错、迭代。

以下是我们和 flowith 的 Derek、Zion 以及市场负责人拐子的对话。

通用 Agent 终局是 AGI,这不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晚点:最近很多投资人、媒体以及社交网络上的关注者,会拿你们跟 Manus 对比。你们和 Manus 的区别是什么?

flowith-Derek:产品整体没太多可比性:flowith 是 AI 创作工具,包含了画布、知识库和 Agent 等多个功能,Manus 就是 Agent;就 Agent 而言,flowith 是垂直创作领域的 Agent,Manus 更偏通用。

我们认为垂直 Agent 是更好的落地形态,像 Cursor 的 Agent 功能、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功能,给用户提供的体验和价值更高。现在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垂直 Agent 的价值,可能因为通用 Agent 概念更吸引人。

真正意义上的通用 Agent 应该有更多和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目前的产品都还差很远。通用 Agent 的终局是 AGI,这可能是全人类的目标,而不是少部分人的。

晚点:有用户评价 flowith Oracle 是 “平权版 Manus”,你们会怎么给 flowith 定位?

flowith-Derek:可能因为 Oracle 的效率和成本会更有优势。

Flowith Oracle 在去年 8 月推出时市面上 Agent 产品并不多。从产品设计上,Oracle 能自主规划、拆分和完成任务等。因为我们希望步骤越少越好,而不是为了炫技,就设计很多步骤显得 Agent 很忙,所以速度会更快。比如其他 Agent 产品做一个任务要 20 步甚至 40 步,要花 1 小时,我们可能就 5 步,大概 5 到 10 分钟就可以完成。

步骤减少也会使得成本更低,我们的价格差不多是同类产品的 1%。

晚点:虽然 Oracle 发得比 Manus 早了快半年,但并没像 Manus 一样获得那么多关注。

flowith-Derek:我们原本是希望到今年再深度迭代 Oracle 的。

过去我们有些保守,没有快速引爆市场,但我们今年会发一些炸裂的功能或者产品。

晚点:多炸裂?

flowith-Derek:可能会是下一个现象级产品,目前也在发生了——Neo。因为我们是先开发或者产品 ready 之后才会对外,而不是搞期货——先发宣传视频,再去开发。

晚点:现象级产品是发布三天就能看出来的吗?

flowith-Derek:Neo 发布后,获得了推特很多用户的自发传播和关注,其中有会经常和 Elon Musk、Sam Altman 等人互动,也看过非常多的 AI 产品的科技 KOL,比如 Chubby、Robert Scoble、Min Choi 等等。总之,目前我们发布了快四天,海外和国内的网友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而且基本都是正面的好评。

晚点:这周发布的 Neo 和去年 8 月发布的 Oracle 有什么区别?二者是如何配合实现你们服务 AI 创作者的目标的?

flowith-拐子:Oracle 的设计初衷是用户问一个问题后,它去调研,再调不同的工具解答问题;但 Neo 的逻辑是能不断交付。

flowith-Derek:Oracle 推出之后,我们收集到了非常多用户在通用场景下使用 Agent 的痛点,比如无法调用私有知识、上下文长度不够、产出过于简单等等问题,因此 Neo 这次升级也是对我们一年前技术(Oracle)的一次全面更新。

我们在设计 Neo 时就从创作人群的需求出发:比如实时追踪热点,比如使用 Neo 去辅助创作详细的研报、文案、网页或者游戏,再比如使用优质知识库辅助创作。

晚点:你们说要做垂直 Agent,但实际上 Neo 给用户的感觉是通用 Agent。为什么还是做了通用 Agent?

flowith-Derek:Neo 的定位并不是通用 Agent,而是创作领域的 Agent。很多人觉得 Neo 是通用 Agent,是因为我们和 Manus 的使用场景有些类似,比如生成网页、研报、游戏等。但这些场景在我们看来还是 “创作”。

目前通用 Agent 和垂直 Agent 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真正的通用 Agent 是可以给你点外卖、联系真实的人为你安排行程、甚至直接和物理世界深度交互的,这些都是 flowith 不会做的事情。当然目前所谓的通用 Agent,也并不能做到。

Multi-Agents 时代马上到来,人和 AI 的关系是什么?

晚点:你们曾在一次视频宣传中说,“Chatbot(聊天机器人)式 AI 将成为历史。” 聊天框对话难道不是效率场景中最自然的交互形式吗?

flowith-拐子:Chatbot 本质是人和计算机交互,但我们判断在 AI 时代来临之后,人类的角色不仅是指令的发起者,人类和执行任务的 AI 是协作关系,所以 AI 不应该只是被限制于传统的 Chatbot 的框内。

过去不管我们要交付什么结果,都是以 word 或者 PPT 这样的形式呈现,一个电脑屏幕只能做一个页面。但未来,不同的 Agent 会同时做不同的事情,并且要在过程中不断优化。一对一,也就是 Chatbot 的形式,就会非常低效。

新的交互形式来自我们对未来人和 AI 关系的思考,画布就是我们对这种关系的承载。

晚点:画布使用者在人群中的占比是比较小的,可能只有对流程有强需求的 “工种” 才会使用画布。过去中国的画布类产品也都没有长得很大。

flowith-Derek:一方面,传统的自由画布确实会对使用者的要求比较高,我们也已经从自由画布优化到流式布局,能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另一方面,画布不是关键点。我们看上去是画布的使用界面,但是我们其实只是想要呈现多个节点和内容,因为我们认为 AI 和人类的交互需要这样。我们最终想做 AI 创作工具,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定位去做优化升级,如果有更好的交互方式,我们也会去尝试。

正在发生的趋势是,单 Agent 变成 multi-Agent,多个 Agent 会协作、配合。大模型本质是并发的信息处理器,不该被塞进单线程的聊天框里。

晚点:所以画布是适应未来的创作交互形式?

flowith-Zion:我们不把自己定义为自由画布类工具,我们是以流式对话的方式模拟人脑。我们人类在思考时会有横向、纵向不同维度的思考,我们想尽量让交互体验和思考过程吻合。

之前的创作范式是由人类主导的,所以按照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过去的产品都是要让人在创作时感到足够好用和易用,比如文档是一维的,一打开写就可以,表格是二维的,方便让用户整理数据。总之,过去所有软件都是把算法封装在 UI 中,然后把 UI 的应用性做到极佳,方便人类在软件上创作。

但现在和未来的创作范式是由 AI 或者 Agent 主导的,更多是 AI 在创作,人类的要发挥更 high level 的作用,比如审美、思考、指挥。这时传统线性结构的劣势会显现,所以画布不是目的,而是我们让人类和 AI 互动的手段。

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来说,画布之所以使用人群不广,是因为每引入一个交互的维度,虽然能呈现更多的信息,但都会带来更高一层的复杂性,易用性就会降低。但未来创作范式带来的更大价值需要更复杂的交互来承载。

晚点:和人脑类似的交互方式,为什么传统画布做不到?

flowith-Zion:我们不仅仅是把 AI 放到了画布上,我们也有一些产品设计,比如可以自动专注、比如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可以切换模式。

技术壁垒很难存在,创业团队拼的是速度

晚点:Derek 是 96 年出生的,怎么做到不到 30 就 9 年创业经历的?

flowith-Derek:我第一个项目是从 2016 年开始做的科技夏令营 X ACADEMY,当时我正要来美国读书,感慨美国的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到科技和创业,再加上之前在清华办项目的经历,就想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和 Zion 也是那时认识的,现在快十年过去, X ACADEMY 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青年科技暑期项目,变成了青年社群平台和孵化器,已经有了六千多个校友,校友创办的公司估值总计达到数十亿美元。

第二段创业是在 2018 年我大二时做了社交 APP Realm,当时自学了开发和产品设计等技能。

Flowith 是我第三个项目,是基于我们对 AI 时代人机关系思考的尝试,从前年年底开始。

晚点:Flowith 是从 X ACADEMY 中找出来的 idea 吗?

flowith-Derek:和我们 X ACADEMY 期间每年要筹备和协作大量知识交付物有关,但更直接的契机是我们尝试了很多聊天框、Chatbot 形式的产品,发现这种交互方式非常粗糙,我们自己就要在窗口里不断切换,去调 prompt。这会限制创作者的创意和思维的发散。后来我们尝试把提示词和 AI 给的回复放在二维画布上对比,发现还挺自然的。

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创作者,做 X ACADEMY 时我们拍电影、做游戏,做很多有创意性的内容,所以对创作的流程很熟悉;我从上中学时就在研究计算机图形,也恰好能跟这件事串起来,于是就开始了。

Flowith 最初最基础的功能就是跟 AI 互动和生成,再往后的 Agent 和知识花园都是利用画布的优势做的。

晚点:你们在做 X ACADEMY 时做了游戏、拍了电影, 听起来有些跨界。

flowith-Zion:有段时间我们想更大程度拓展影响力,于是想到设计裂变类产品。后人类职业测试就是那时的产物。这个测试是 “ 2070 年你会是什么职业”,用户能测出六七十个未来职业,包括梦境工程师、元宇宙构筑师等,还会加上你在 2070 年的年薪是多少、每天能睡多长时间——这些都是我们设计的。后来这个游戏上线一天 X ACADEMY 公众号就涨粉几十万。

我们团队会有科技和哲学的交叉思考,比如这个游戏的背后思考是,人类总会对能预测未来的事情有执念。

这些尝试其实不是盲目试错。我们很看重 X ACADEMY 的媒体属性,历年的 slogan 也都是我们想传递的信念,比如 “最好的头脑应该去发明、去创造,去改变千万人的生活”。我们可能是自恋的,觉得自己也算是有最好头脑的一批人吧,所以还是想去发明、去创造,去改变千万人生活,于是就顺理成章成立了 flowith。

晚点:你们在创业初期,思考过 AI 时代创业公司竞争力是什么吗?过去创业市场一直存在的问题是,小而美的工具或者产品很难存活,要么被抄要么被收。不少 AI 应用创业公司选择出海也是为了避免和大厂的竞争。

flowith-Derek:去年我们看到大概三、四家借鉴或者抄袭我们画布的 AI 创作产品,但只 copy 了自由画布或者自由白板,但没有 copy 到我们背后对产品交互的思考,所以体验差别挺大。

从我们的角度,现在的 AI 应用,绝对技术壁垒很难存在,任何一家公司可能都没有绝对的壁垒,所以最后决定谁能赢的还是拼速度,速度的背后是认知——超前一步规划、设计创新产品。

晚点:我记得 Derek 在去年还公开说过某大厂抄袭你们。

flowith-Derek:在商业世界里抄袭是很常见的,只不过在国内大家看到的会稍微多一些。很多创业公司不敢跟抄袭者直接沟通或者对外讲,但我觉得要第一时间讲出来,至少不能鼓励抄袭的行为。这样或许会让环境更好一点。

晚点:除了大厂,你们面对的竞争还有大模型公司。一方面,不少人认为模型能力提升能覆盖很多应用的功能;另一方面,像 OpenAI 等大模型公司也在探索 Agent 能力。

flowith-拐子:无论 Oracle 还是 Neo 都是支持动态选取不同的大模型,所以模型能力的提升并不是 “覆盖”,而是促进。模型大厂的重点肯定还是在模型开发上,虽然他们有资源上的优势,但面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也会有单一模型的局限性。

晚点:你们之后还会继续做什么 Agent 尝试?

flowith-拐子:今年还会推出基于现有架构的不同 Agent,比如社交媒体内容创作、深度调研分析等垂直场景的 Agent。未来可能会做成 Agent 家族,更多细节我们会陆续公布。

题图:Flowith 创始人 Derek 在火车站使用 Vision Pro “虚空编程”,来源:Flowith。

这篇文章由翟南于2025-05-23 18:23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洋儿云荣江分享网立场。

发表评论 (46条评论)

用户头像

红林小盗

2025-05-23 11:38

这篇文章对一年学费万表演生现状家具的分析非常深入,特别是关于木材选择的部分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家最近正打算更换客厅家具,这些信息对我帮助很大。

用户头像

章鱼博士1

2025-05-23 07:01

作为一名家具设计师,我认为文章中提到的业内人士称王楚钦球拍受损或是意外设计理念非常前沿。尤其是抽屉结构的创新应用,确实能提升家具的实用性和美观度。